8月12日,为期一周的“非遗新造物·宝韵未央”——2025南方珠宝艺术联展首展在广州岭南活力非遗馆落下帷幕。展会以“非遗”为主题,以“珍宝与气韵相融,传承与创新共生”为核心理念,创新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珠宝设计,搭建起一场集文化传承、艺术鉴赏与商业价值于一体的艺术盛会,吸引了超百名观众前来“打卡”。
传播破圈,“报道+展览”初尝试
本次南方珠宝艺术联展首展的落地,源自南方日报专刊部、南方+产业新闻部联合和利探宝共同启动的“珠宝产业一线走访深调研”。项目启动一周年之际,特色栏目体系日臻成熟,忠实受众群体初具规模,“南方珠宝艺术联展”迎来了与观众的初次见面。
本次展会将产业链“折叠”成展厅,超越以往借助报道进行的“线上交流”,打造了一场产业与受众直接线下“对话”的“网友奔现”,在产业端和消费端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更多人在珠光中近距离感受珠宝产业的脉动。超百名观众来到展会现场,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闪闪发光的心动。
展会期间,报道组通过视频、文字等传播形式不断内容破圈,多家媒体对此次展会进行了现场直击和一线报道。
大咖云集,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
展会期间,来自珠宝品牌商、设计制造、非遗工艺技艺等领域的行业专家、大咖莅临现场参观指导,为展会凝聚起强大的人气。
广东南方二八九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向红在开幕仪式上强调,“交易才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肯定了本次展会“不仅是艺术展示,更是展销结合的创新尝试——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非遗珍宝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南方日报专刊部主任兼南方+客户端副总裁陈韩晖表示,本次展览是媒体搭建信任桥梁的延伸,旨在推动产业从“隐形”走向“显性”,让东方美学的复兴“被看见、被记住”。
南方珠宝艺术联展策展人和利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会成为“那个掀开产业端和消费端中间的那层纱”的人,把上游的好工艺、好产品带出来,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也帮国产珠宝品牌往前迈一步。
宝创会传媒创始人何伟贤在开幕仪式上做了《非遗新造·东方美学探寻之路》的主题分享,提出通过设计、技术、商业等路径推动东方珠宝美学现代化,重构非遗“商业链”。
展会中,亚洲珠宝文化设计工艺协会执行会长郑陈曼芝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珠宝设计师的坚守和创新”的分享,讲述了自己数十年如一日打磨珠光的坚定信念。
顶级藏品,展现强大资源整合力
本次展会上,涵盖工艺黄金、翡翠玉石、彩色宝石以及非遗刺绣等四大品类的逾百件展品璀璨亮相,这些展品分别来自黄金制造领域的三代世家、玉雕大师、知名珠宝设计师、京绣大师等。“能够将这么多行业顶级的展品荟萃于此,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位前来观展的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黄金艺术博物馆带来的展品以古法黄金工艺,表现潮汕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中的“摇钱树”、皇家祖传法物、佛教人物等主题;
三位玉雕大师——王国清、施宗颖、陈梅泉,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呈现传统人物形象,经妙手篆刀,人物仿若从历史中走来,尽显栩栩如生;
亚洲珠宝文化设计工艺协会执行会长郑陈曼芝独家打造的私藏级“梦蝶”系列,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在灯光的照耀下金光闪烁,振翅欲飞,演绎梦幻之美;和利珠宝的“天然彩色贵宝”高级珠宝系列首次公开亮相,从选材、配石到设计、工艺均为国际一流水准,每一件都是孤品,惊艳无比;
京绣大师刘晓燕的作品则使用独一无二的金线制作技艺,以材质表现华美。
以展为纽带,继续发挥“中台”作用
作为“珠宝产业一线走访深调研”项目孵化出来的IP,“南方珠宝艺术联展”从概念到成型、落地,秉持公开、透明的理念,主动整合产业链资源,在品牌方与消费者间搭建信任桥梁,推动产业从“隐形”走向“显性”,让更多的人通过南方珠宝艺术联展,了解珠宝,欣赏珠宝,看懂珠宝。
未来,南方珠宝艺术联展将以此次首展为起点,继续行稳致远,发挥在产业链条内的“中台”作用,不断见证和助力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产业转型、湾区脉搏、品牌命运在珠光里同频共振,让珠光不仅照亮珠宝,也照亮做珠宝的人。
采写:南方+记者 梅子仪 马华
摄影/剪辑:王云 李耿娜
国汇策略-国汇策略官网-配资平台排行-短线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